第 23 屆

臺灣同志遊行

2025/10/25(六)

申申不息—淺論「申」作為大眾同志身分用語的成因與意義

申申不息—淺論「申」作為大眾同志身分用語的成因與意義

講到男同志的身分用語,從最簡單的10、熊、小鮮肉,到延伸的如回鍋肉、年下攻1 等用法,這些詞彙都是較常會在同志圈內(如交友軟體、同志朋友圈等場域)所使用的。而離開圈外,近年來在網路中不乏能看到有人以「申」、「甲」或「🈸」代稱男同志,這些用詞或許也是另類的同志身分用語,不過指稱的是較整體的男同志社群,使用上也不局限於同志圈內。原本網路大眾會以「甲」稱呼男同志,而近年來更延伸出「申」這個用法,不禁令人好奇這個用法是怎麼來的,有什麼意義呢?我們又可以如何看待這個用語?

要探究「申」的由來,便不可不談到他的前身的「甲」。網路上多認為用「甲」稱呼男同志,是因男同志的英語是gay,其發音近似台語的「假(/ké/)」,之後再轉化為「甲」。根據PTT鄉民百科的說法,在2008年以前,「甲」原先是在PTT棒球版指稱職棒選手陳元甲,因為他名字中有甲一字,所以甲被疊字後做為他的綽號;然而在他因為涉及賭博假球案,甲甲的綽號被諧音稱作「假假」批評他打假球,之後甲甲也較少被用於稱呼他2。而甲甲一詞的再出現,是因為2009年在PTT又發生「西甲大戰」與「甲甲之戰」3,讓「甲」一詞再次於網路上流行,甚至讓gay版也以甲版作為中文名稱(也有一稱「甲版」的使用先於「甲甲」),並藉由網路社群的力量,使「甲」一詞流傳至今。

「申」的用法也早在2016便有人提出。在粉專「校園同志甦醒日」於2016年5月30日的發文〈 異性戀霸權下的視角 x 把同志文化當靠北 〉,其中指出「甲甲」是一種帶有歧視意味指稱男同志的用語,而底下網友的留言中,亦提到「甲」的來源是因為從甲、申、由等字的字形聯想到性交4。而另一篇匿名網友於2016年9月8日發布於Dcard男孩版的文章〈單純好奇這個字的由來〉中也有提到這個象形論的說法,推測可能是因為甲作為男同志的代稱,所以申與由才共同被聯想、比附於男同志的性交姿勢5

在最近一兩年起,申的用法又再度變得熱門,於臺灣網路社群中也開始變得常見。這個風氣的再起首先是因為Emoji的盛行,因為使用Emoji除了可以用來表示正面、負面情緒以外,也可以隱晦的指稱一些概念,比如先前在英媒《Metro》的報導中也有指出表情符號被表達性暗示,正是因為其只要一個符號就能表達意思的方便特性6。Emoji當中有「🈸」,「申」本字近似於甲,也在先前的討論中提到過被用於指稱男同志、比附於男同志性行為,這使得申的Emoji「🈸」更方便於傳播,在臺灣網路社群中與男同志連結,建構出相應的意義和用法。

社群平台的言論審查可能也有助於Emoji「🈸」的傳播。臉書在社群守則中明確禁止7用戶發布仇恨言論,包括對於他人受保護的特徵進行攻擊,其中就包括性傾向。然而社群平臺的審查機制敏感度與標準不明,使部分用戶擔心就算沒有攻擊性、歧視的言論,直接提及相關字眼便會導致貼文被審查、甚至帳號被封鎖,即使能申訴取回帳號,對使用者而言也十分麻煩,所以便會使用其他方式代稱部分敏感字詞,比如用S作為死的諧音代稱,或是用注音、分開字母等方式來規避被審查到敏感的字眼。在同志身分相關的詞語上自然也不例外,除了「甲甲」以外,在2022年也出現9ay的用法,取自9與小寫g相似的外形,避免被察覺為指稱男同志的「gay」一詞。而Emoji因為不是文字,大眾認為可以規避演算法對於其指涉的敏感意涵、詞彙的判定與審查,甚至還能隱晦的傳達更多意思,創造更有趣多元的對話形式與內容,讓Emoji也成為受到用戶青睞的表達方式。綜合上述兩點原因,「🈸」就這樣進入臺灣網路社群的文化,在特定脈絡下作為表示男同志的象徵。

使用「甲」、「申」來指稱男同志社群時,會依語境而有不同的意涵,仍可能與對男同志的汙名掛勾,有著負面的意涵。若使用的時機是對於男同志社群表達負面態度或隱含歧視時,那用「甲」、「申」的指稱則具有負面的意涵,比如「誰先動誰是甲」的遊戲,以「成為男同志」作為懲罰輸家的手段,隱含著對於男同志身分持負面的態度,才會將擁有這個身分看作是種懲罰。Emoji 「🈸」的使用,更可能像朱家安指出的,Emoji被用來加速汙名的傳播,讓弱勢群體更容易被傷害,甚至阻礙溝通與理解弱勢群體8的困境、想法,創造語言中的權力不對等9。然而,就像酷兒被從汙名的指稱轉化為弱勢群體的自稱,「甲」、「申」也已然被男同志社群轉化為自稱與尋求認同的詞彙,比如「甲版日誌」便是由男同志所主持的同志主題廣播節目,此處的「甲」就是男同志社群對自我的指稱,展現了同志重新製造、轉化汙名詞語意涵的自我賦權。

大眾指稱男同志的方式從英語的 gay,諧音延伸出「甲」,又以此象形延伸出了「申」的用法。就正面意義來說,「申」創造了一個可以讓人創造、建構自我認同的新符號,以及讓男同志的存在在網路中更便捷的被傳播、為人所知,進而促進對男同志社群的認識理解;然而就負面意義來說,「申」的發展脈絡與使用語境仍然不免與汙名有關。多數時候大眾使用「申」,意圖、態度上也不全然帶有很大程度對於男同志社群的汙名與歧視,更多是作為玩笑使用;可是只要汙名仍存,就算部分男同志能轉化「甲」、「申」為對自我的指稱,有些人們仍然會在某些語境下,比如帶有調侃的稱呼他人時,因為這些字詞被指稱而感到不舒服。隨著「申」這個男同志用語在網路申申不息的的流傳,我們若想使用這個詞,也得謹慎顧及他人的感受與使用情境,才能避免冒犯到他人和助長歧視。

 

1 回鍋肉指曾經是小鮮肉,年紀漸長之後又再度受到歡迎;年下攻來自BL文化,指當攻(性交中進入方)者年紀比當受(性交中被進入方)還小。

2匿名,2012年。痞客邦貼文,1月12日。https://pttpedia.pixnet.net/blog/post/13855567

3「西甲大戰」為有男同志在ptt西斯版發表性經驗相關的文章,引起部分該版使用者不滿,認為西斯版是專屬於異性戀的,只能發表與異性戀相關的性事文章,甚至立了公告禁止「同性戀文」;而這也引起部分男同志使用者不滿,因此發生論戰,史稱「西(斯版)甲(版)大戰」。而「甲甲之戰」便是這場「西甲大戰」的其中一場衝突。

4校園同志甦醒日,2016,〈異性戀霸權下的視角 x 把同志文化當靠北〉。臉書貼文, 5月30日。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GLAD/photos/a.368443359872508.108143.343791219004389/1157410464309123

5匿名,2016,〈單純好奇這個字的由來〉。Dcard貼文,9月8日。https://www.dcard.tw/f/boy/p/224717736

6Metro News,2021,How the 'pleading face' emoji became the 'begging for sex emoji. https://metro.co.uk/2021/12/14/how-the-pleading-face-emoji-became-the-begging-for-sex-emoji-15768844/

7仇恨言論 | 政策公開透明平台:https://transparency.meta.com/zh-tw/policies/community-standards/hate-speech/

8編按:原文中,原作者所使用「族群」同本文社群、群體等詞彙的意涵,特此說明。

9朱家安,2024,〈為什麼你最好別用咖啡emoji☕汙辱女人?〉。關鍵評論網,1月21日。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97810

(撰文/施彥廷 編輯/RC、鴻軒、米粒大嬸、戴佑勳 引言撰文/施彥廷 引言編輯/泰泰、米粒大嬸 圖片設計/Boris)

實現酷兒國度,打破同質想像:性多樣社群的各種困境與挑戰

實現酷兒國度,打破同質想像:性多樣社群的各種困境與挑戰

情緒有性別嗎?從《腦筋急轉彎》看性別的情緒規範

情緒有性別嗎?從《腦筋急轉彎》看性別的情緒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