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 屆

臺灣同志遊行

2025/10/25(六)

20250616 參訪側記:酷兒政治與韓國文化的對話

20250616 參訪側記:酷兒政治與韓國文化的對話

在訪問完提供 LGBT+ 青少年庇護的 띵동(叮咚)與倡議法律改革的 행동하는성소수자인권연대(行動的性少數者人權連帶)後,我們的視線轉向另一個戰場:體制內的政治參與,以及在韓國文化脈絡中,如何讓性別倡議得以實踐。

走進麻浦區議會,與公開出櫃的車海榮議員對談時,我們討論到如何在政黨體系中爭取發聲,以及如何在保守的社會結構中維護性別政治的正當性。來到首爾酷兒文化節組織委員會(英文縮寫 SQCF),則看見另一種倡議的可能——藉由文化行動、議題溝通與民眾動員,在首爾撐起一塊 LGBT+ 群體的公共場域。

從社運現場到政治議場

在韓國的政治體系中,車海榮議員是罕見的存在。她是韓國極少數公開出櫃的政治人物,也是在保守及反同勢力下推動性別平權的實踐者。

早在 2009 年至 2011 年間,車議員便以志工身分參與首爾酷兒遊行的籌備,2013 年起更進一步投入青年政策的倡議活動。她回憶,當初提出「禁止徵才條件中出現性別限制」的倡議時,深切感受到:沒有政治權力的社運工作者,在制度內往往寸步難行。

此種經驗成為她參政的起點。2018 年左右,車海榮議員觀察到首爾政府對 LGBT+ 青少年的政策幾近消極,於是更堅定自己「必須成為制度的一部分」。2022 年車議員順利當選,她坦言自己是「不小心出櫃的」,當初在替總統候選人助選、討論《反歧視法》時,對方的言談和提問意外揭露了她的性傾向。「從那時候開始,媒體大肆報導我是一位同性戀政治人物。不過,我也沒有退縮。」

車海榮議員形容自己的政治策略為「適度低調、穩健前進」——面對保守勢力,她會強調自己也是天主教徒、同樣信仰上帝;政策論述上,則以「國民權益」作為主軸,淡化 LGBT+ 的特定標籤。例如,車議員支持的健保改革,不以「性多樣社群(LGBT+)權利」為論述框架,而是強調「所有韓國國民皆應平等享有健保」。

然而,車議員並未忽視社會氛圍的敵意。「我剛當選時,有居民希望我不要提到 LGBT+ 議題,甚至連『性少數』這個詞都不要說,而應改用『那個』代稱。」語言的遮蔽本身,顯示出韓國文化脈絡下,連 LGBT+ 相關指稱都不可端上檯面的現實。

在韓國,宗教(尤其基督教保守勢力)對於性別議題具有壓倒性的影響力。從 2014 年首爾市政府制定《反歧視法》草案開始,即引發基督教團體的激烈反彈。保守團體不但動員市民抗議,更直接向市長陳情,最終導致包含性傾向相關條文的草案被全數撤回。

當問起媒體能見度是否能改善性多樣社群的處境時,車議員抱持謹慎態度。她指出:「2000 年洪錫天出櫃引發社會關注,也有電視劇《王的男人》這樣的作品,但這些討論並沒有真的為政策改變帶來實質影響。」即使現今網路社群、新聞媒體上 LGBT+ 題材日增,仍缺乏將文化影響力轉化成制度改革的關鍵契機。

從性多樣社群的身分到加入制度體系的政治行動,車海榮議員選了一條不張揚、也不退讓的路。她強調,不希望自己被定義成「LGBT+ 議員」,而期許自己成為「為人民生活福祉努力的民意代表」。

首爾酷兒文化節的運動實踐

若說車海榮議員是制度內的游擊者,那麼首爾酷兒文化節組織委員會(SQCF),則是在制度外,以群體動員進行公眾溝通的行動者。2025 年,首爾酷兒文化節邁入第 26 屆,從一開始不被理解、遭主流媒體刻意迴避,到如今吸引 17 萬人走上街頭,其存在本身,正是對於韓國保守結構最具體的反詰。

關於組織及活動命名,SQCF 成員指出,相較西方社會已習慣使用的「LGBT+」、「同志」或「性少數」等詞彙,「酷兒」在韓國語境中更能涵蓋廣泛的身分經驗,也更呼應那些尚未或不願被具體命名的性別位置。

遊行主題口號的設定,除了影響對外的溝通策略,同時也形塑社群內的動員號召。早期常見包含「打破框架」、「走出舒適圈」、「與社會連結」等意涵的口號,目的在於凝聚力量、鼓舞士氣。然而,隨社會氛圍轉變,社群的能動性與公共能見度已有所提升,主題設定因此有了更多可能性。近年的主題口號,更多的是提出前瞻性願景,藉以療癒、安慰 LGBT+ 族群。

遊行當日的運作有條不紊。清晨 1 點開始搭建場地、早上 6 點架好舞台、8 點設完攤位,直至中午全部整備完成,短短數小時內完成上百項作業。志工團隊則由 160 名成員組成,分成「現場」與「籌備」兩組,有經驗的志工可獲得更高的職位與決策權,並擁有專屬紀念服飾或徽章等象徵性物品,這些都是 SQCF 穩固志工動能、鼓勵參與的制度設計。

不過,正因影響力逐年上升,首爾酷兒文化節也成為保守勢力重點打擊的對象。早年保守團體會直接闖入活動現場干擾,近年來則轉為場外的集會抗議;社群平台上的部分惡意留言,也造成組委會的心理壓力。對此,SQCF 採取「選擇性回應」:公開頁面上的攻擊留言會直接檢舉,匿名平台則視狀況而定,「與其花時間反駁,我們更專注於推動自己的活動與論述。」

首爾酷兒文化節組織委員會也在制度壓迫下,不斷調整申請場地的攻防戰術。例如,首爾市政府設有場地申請審議委員會,由市長親自遴選的市民委員主導,但這些委員多為保守派。為了搶下首爾市政廳廣場作為遊行場地,SQCF 不得不與保守團體「競標」公共空間,此「場地之爭」不但象徵政治空間的分配,也反映出性多樣群體在韓國社會的存續難題。

組織分工方面,SQCF 分成理事會、酷兒遊行組、媒體組、電影節組、翻譯組、計畫組六大類別,大部分皆為志工。「每一屆活動結束後,我們會花將近 2 個月進行結案與檢討,年末就開始準備下一屆,幾乎沒有真正的休息。」

臺灣同志遊行與首爾酷兒遊行自近年開始交流,在議題策略、組織動員、攻擊反制等層面皆有互補與啟發。SQCF 明言,期待未來能有更多深度的合作,「讓亞洲 LGBT+ 的聲音,成為跨國對話、相互支援的基礎。」

小結:連結平權的燈火

臺韓之間的對話,不止於友誼的互訪、交流,更是透過彼此的經驗,找尋在亞洲文化脈絡中適用的性別運動知能,一同建構不以西方經驗為唯一模板的性別正義想像。

未來,臺灣彩虹公民行動協會(臺灣同志遊行的主辦單位)將持續維繫亞洲地區的連結,從差異中尋求共行的可能。我們相信:只要每個人在各自的位置上點燃微光,跨越邊界的連結就能匯聚為燈火,照亮前方的平權之路。


註:在韓國語境中,較常以「酷兒」或「性少數」泛稱非異性戀者的 LGBT+ 社群;而在臺灣脈絡下,臺彩協會則稱「性多樣社群」,目的是強調社群中性別認同、性傾向與性別氣質的多種樣態。


撰文:晟珈 | 審校:誠雲、佑勳(小白)

20250613 參訪側記:青少年庇護 × 公民抗爭——韓國性別正義的兩條戰線

20250613 參訪側記:青少年庇護 × 公民抗爭——韓國性別正義的兩條戰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