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6 講座側記:多元性別 in the box
2022 年臺南人劇團《仲夏夜汁夢》開演以來好評不斷,不但北中南巡演場次不斷、吸引了將近一萬八千人進場。這齣音樂舞台劇改編自莎士比亞經典愛情喜劇,其中大膽加入 LGBT+ 元素及情慾描寫橋段,成功吸引了各方的注意。
作為該作的編劇,趙啟運老師是在怎麼樣的心路歷程下創作出《仲夏夜汁夢》呢?LGBT+ 元素如何與舞台劇的創作結合?對於未來的劇場創作有何展望?這場專題講座請來了趙啟運老師,回顧自己的創作歷程,了解他希望藉由這齣劇,向社會大眾講述的故事。
創作意識的啟發
「我希望自己是一個比較邊緣的人、一個比較另類的人」,從學生時期到創作《仲夏夜汁夢》,趙啟運編劇始終秉持「不願成為主流」的心態。
趙啟運編劇出生於一九八五年,剛從戲劇系畢業時,正值許多著名性別研究學者歸臺,掀起一波性別研究熱潮發展,而臺灣劇場與學界關係密切,因此頗受這波風潮影響。於是畢業製作時,趙啟運編劇思考:「身為一個有『壞品味』的酷兒,我對什麼有興趣?」在那個 Drag(變裝)依然非常地下、甚至還沒有《RuPaul’s Drag Race》的年代,他就開始嘗試在戲中顛覆性別,改編法國電影《八美圖》,但讓角色與演員的性別對調。
他自謙,「我就是一個比較俗氣的人,我就只想要它好玩、好笑。或者說,我想要用那種好玩好笑,去戳一些我覺得大家習以為常的事情。」後來回頭看,才了解這跟 Drag 的策略很相似,這種對性別規範的戲謔與顛覆,亦成為他劇作風格的核心。
LGBT+ 劇本的初嘗試
2008 年,趙啟運編劇推出第一部售票劇作《吻在月球崩毀時》,講述一個女高中生跟家庭主婦之間的愛情──即使放在現代,依然是個有點禁忌的題材。他自嘲,現在回頭去看,仍不知道當初為何會想寫這樣的題材,但這部作品就這樣演了非常多場,並且有許多女同志觀眾淚流滿面。他坦言,自己那時候其實非常不認識女同志,只能透過邱妙津或《童女之舞》之類的作品了解。因此,他的劇作策略在於回到「人」的部分,「不論是男生女生,我們的感情、遇到事情時的心碎或開心,可能長得一樣。」
在這部作品之後,趙啟運編劇長達六年沒再寫同志相關的題材。並非不願意書寫,而是自覺無話可說:「寫劇本就是你有話想要跟大家溝通,或者是你有一些深刻的東西想要跟大家分享。但是那個時候的我,並不覺得我有什麼事情值得跟大家分享。」此外,當時適逢戲劇圈轉而關注後殖民主題,對性別議題漸趨冷淡,於是他雖然仍以一年兩部、甚至三部作品的速度產出,卻沒再寫過任何同志題材。
而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 2014 年,趙啟運才再次認真思考,要放入一個男同志角色。《你所不知道的臺南小吃》系列劇作在臺南 321 聚落演出,劇中放入了一個特殊的角色──由已經去世的深櫃爸爸變成的地縛靈,他的兩個女兒覺得爸爸的魂魄還卡在老房子裡,所以他們要回去幫爸爸冥婚,找他爸爸男朋友到底是誰。
劇中因為出櫃橋段引起觀眾共鳴,許多觀眾因此還會跟編劇主動分享自己的出櫃經歷,這樣的互動讓趙啟運編劇第一次感受到,一個同志的角色可以給出多少的共鳴。
同婚議題與出國交流帶來的轉變與思考
到了 2018 年,當時反同公投大勝、同志圈內一片愁雲慘霧。也就在那時,呂柏伸導演想改編莎士比亞劇作,與趙啟運編劇合作。原本只是公式化拆解、改編《第十二夜》,但他卻意外在一個極小的支線中找到共鳴:那段支線中,一個海盜救了主角的哥哥,平時討厭莎士比亞的編劇忍不住落淚,認為被一個四百五十年、五百年前的人理解,而反觀到了 2018 年,為何那麼多人無法理解,要用那麼多惡毒的話攻擊另一群人?
於是,他決定將這條支線放大,甚至寫了一首長達七八分鐘的歌。雖然後來刪減至三四分鐘,但導演仍為這首歌設計了一場完整的景。趙啟運編劇一方面感謝導演與演員,另一方面也珍惜自己是在公投期間撰寫,因此這齣音樂劇不僅賣得還不錯,裡面更有了一些編劇自己的印記。
走過公投陰霾,時間快轉到 2019 年同婚釋憲通過後不久,文化部邀請趙啟運與另外兩位劇作家共同前往紐約,參與以「同婚前後」為命題的讀劇計畫。短短五天的行程裡,他們除了要將英譯後的作品交給當地演員讀劇演出,同時大量與紐約的劇場人和同志團體深度交流。
透過出走,一方面看見自身文化的獨特,另一方面也找到彼此的共同語言。與劇場人對話時的共同語言是莎士比亞,趙啟運慶幸自己有改編過《第十二夜》,莎士比亞能夠當作談資,終於不再那麼令人反感。而和同志團體交流時的共同話題,是《RuPaul's Drag Race》,只需一句「Who is your favorite queen?」,就可以引發熱烈討論。
「身為酷兒編劇,你寫過什麼同志故事?」這是趙啟運在紐約常被問到的問題,也讓他重新思考,將過去自認普通的生活經驗,寫成作品的可能。過去不覺得這些可以玩來玩去,因為自己是念文化研究出來的,擔心會有僭越別人的文化的風險,然而,在紐約彷彿各種事物都能娛樂化,因此從紐約讀劇回來後,當柏伸老師說下一部要做《仲夏夜之夢》,趙啟運編劇就說,這齣要做「很恐怖的、不能演的」。
《仲夏夜汁夢》捕捉臺灣同婚通過後的歡樂氣氛
趙啟運編劇笑說,自己在寫《仲夏夜汁夢》的過程很享受,演員們第一次讀劇的反應也都是「哇!這個可以演喔!好興奮喔!」趙啟運編劇把遇過各種好玩的、想關懷的題材,包含 BDSM 、異男忘、HiFun(同志藥愛)等元素,一次全部放進來,同時也在作品中反映當年臺灣同婚通過,社群呈現出的歡樂氣氛。
有別於創作時的歡樂,《仲夏夜汁夢》的宣傳遇上許多挑戰。趙啟運編劇細數:申請到的新北演藝廳場地被取消,因為他們想要「闔家觀賞」的內容;捷運站的宣傳海報,被護家盟逐站檢舉撤下;無法去廣播節目或大學演講分享,因為怕被檢舉。然而,他並未因此止步,而是靈活地將這種邊緣處境轉化為能量。
「我覺得身為一個邊緣 gay 的好處,好像就在這時候。」趙啟運編劇主動向劇團建議,既然劇團過往習慣的宣傳管道行不通,那就改到 Podcast 宣傳。他挑選出平常愛聽的節目,和主持人們暢聊性生活。而這段過程也讓趙啟運編劇意識到,同志從小閃躲權威大人的技藝,竟能有所用處:「我覺得這也跟男同志喜歡發展的『廁所』有異曲同工之妙,就是當你不能在公開的場合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就有個地下的管道。」
「這些元素,這些故事,其實是整個同志社群幾十年來累積的東西。」趙啟運編劇謙虛比喻,自己是在「偷」這些元素,把這些很壞的品味拿出來跟大家分享,挑釁一下大家的道德界線,讓大家知道劇場也可以有這種很壞的品味,沒有想要正襟危坐。不過,隨著演出過程聽見更多人的故事、看見觀眾為之感動,趙啟運編劇開始釋懷,「就覺得應該可以了吧?應該不會欠誰了吧?」
完成《仲夏夜汁夢》後的反思
作為一名擁有男同志認同、但沒有酷兒認同的創作者,趙啟運坦言,他一直有被這個時代落下的焦慮:「歐美的酷兒現在已經走到一種很魔術方塊的境界,就是你想怎麼組合、就怎麼組合。那我的性別認同那麼的單薄,我可以分享什麼?」
然而,有天他突然找到了一個創作契機──生氣的情緒,不知道自己在氣什麼,這份怒氣,既源自對政治的失望,也來自對創作者身分的反思:「到四十歲,不可能再說自己很先鋒或新生代,偏偏我也不是一個很成熟的劇作家。我到底有什麼樣的切入點或立場?」
直到演講的兩三周前,他去看了椎名林檎的演唱會,獲得了新體悟。趙啟運已經當了椎名林檎十五年的粉絲,總共去日本可能二、三十次都是為了看她的演唱會,但今年這場有別於以往的狂野怪異,開始變得主流又溫和,起初他非常沮喪,覺得難以接受嚮往作為小眾怪人的自己,崇拜的偶像而不再是個走在潮流尖端的瘋女人。然而到了隔天,他換到比較後排的位置觀賞演出時,他突然覺得演唱會變好看,因為他突然開始接受「人就是會變」的事實。椎名林檎的改變,讓他學會釋懷不用再糾結「我是誰」這個問題,開始可以好好接受自己變老,接受自己就是沒那麼酷兒。
偶像的變化如同醍醐灌頂,提醒趙啟運「要更當下,不要被自己的焦慮蒙蔽」。椎名林檎的演唱會結束後,他感覺自己不用再刻意思考如何用譁眾取寵的元素,來「反映」一個 2024 年的男同志改編寫莎士比亞,而能更自然去處理這件事情。
談及未來規劃,趙啟運的目標是 2025 年底讀劇、2026 年演出。而關於作品的題材,趙啟運仍想繼續創作 LGBT+ 戲劇。因為人們需要用戲劇把自己的某部分召喚出來,而臺灣的酷兒文化有著不同於歐美的特點,例如:「臺灣人不會像日本那麼『礙虐 gāi-gio̍h(彆扭)』,但也不會像歐美那麼流動。」目前,作為一個 I 人(內向的人),他努力走入人群,盡可能去觀察與記錄臺灣同志的樣貌。他期待能類型化臺灣酷兒的特質,植入莎士比亞的作品裡,做出一群臺灣的酷兒。
Q&A:
臺灣酷兒跟國外酷兒是否有差異?
臺灣的酷兒文本通常偏向超現實,我會覺得怎麼有這種人?這也是我為什麼會想繼續寫 LGBT+ 的戲。一開始寫《仲夏夜汁夢》,我跟導演說臺灣同志好像沒有戲可以看,因為大家都需要用戲劇把自己的某部分召喚出來,像是影后裡的謝盈萱把你的 Inner Diva 召喚出來。但日本或歐美戲劇一定會有文化差異,像是臺灣人不會像日本那麼「礙虐 gāi-gio̍h」、不會像歐美那麼流動到那種程度。我自己現在做很多的功課,是想去類型化我遇到的臺灣酷兒們,把每個我覺得有趣的點挑出來,植入到莎士比亞裡,做出一群臺灣的酷兒。
酷兒現在還是很歐美的脈絡,那臺灣的酷兒有什麼故事?這也是我現在很怕的。學術和戲劇很 tricky 的是,都是走在時代後面的東西,學術可能更後面。臺灣的酷兒正在發生,不像歐美很多人已經有這樣的認同。之前聽劉文老師對酷兒的認同,讓我比較安心,因為沒那麼排外,不會把我這種男同志排除在外,這也比較符合我射手座比較博愛的一面。所以我現在去跑 ballroom、去各種地方,雷達全開,雖然對 I 人來說很辛苦,但我很喜歡觀察人,所以或許我刻畫出的那幾種酷兒樣貌,未來會成為討論臺灣酷兒時的文本之一,因為這是我分類、歸納、演出來的,大家可以期待一下。
我很不敢聽別人說對我的作品的感想,因為我自己也都會去看,每次看都覺得還有很多地方可以做更好。
作者:佳臻 | 編輯:鴻軒 | 審校:佑勳 | 攝影:R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