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有性別嗎?從《腦筋急轉彎》看性別的情緒規範
皮克斯動畫作品《腦筋急轉彎2》(Inside Out 2)上映後僅19天,便在全球累積超過10億美金(約新台幣325億元)票房,證明這系列動畫的巨大吸引力。電影將情緒擬人化,透過樂樂、憂憂、怒怒等情緒角色之間的互動,生動詮釋主角萊莉的成長故事。
擬人化的情緒有著自己的聲音與姓名,加上英文代名詞作為線索,觀眾得以推測這些角色的性別。然而,為什麼「樂樂」是一個苗條的女孩,而「怒怒」是一個大塊頭大叔?情緒為何有性別?
▋為什麼快樂是女生、憤怒是男生?
情緒本身沒有性別,但在不同文化和社會規範的影響下,情緒表達和認知開始因性別而有所差異。因性別而有所差異的情緒規範,在心理學中被稱為「性別特定情緒規範」(gender-specific emotion norms),意指社會賦予不同性別的情緒表達規則。這套規範影響了人們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情緒表達,並透過語言、社會互動和文化傳統根植於日常生活中。
以中文語境為例,成語「河東獅吼」和「潑婦罵街」貶抑了表達憤怒情緒的女性,使得女性相對而言更不敢表達憤怒,而選擇壓抑自己的情緒。另一方面,在「男兒有淚不輕彈」的觀念下,男性可能會避免在公眾場合表達悲傷。而在英語中,「bitchy」被用來形容發表厭惡情緒或刻薄言論的女性,並帶有強烈的負面意味。換言之,當女性表達批評或厭惡情緒時,被指責的不僅是個人行為,甚至會被歸因於整個女性群體的道德問題;相形之下,男性的厭惡情緒表達則較常被歸因為個人反應,因此屬於個人事件。帶著偏見的錯誤歸因,使得女性在表達不滿時面臨更多社會壓力,並可能因此更傾向於隱忍。
透過人際互動和影音媒體的薰陶,人們逐漸在後天的社會化過程中,學習管理情緒表達的「展示規則」(display rules)。這套規則並非一成不變,而會因為文化、性別、種族、權力關係等有所不同。雖然學者們對於性別與情緒表達之間的作用,仍沒有一個定論,但先看見兩者之間的關聯,才能幫助我們進一步思考習以為常的情緒表達背後,是否藏有某些性別刻板印象。
▋性平急轉彎 擁抱獨一無二的情緒
回到《腦筋急轉彎》這部動畫電影,第一集的導演彼特.達克特(Pete Docter)曾在訪談中表示,萊莉腦中的情緒們之所以被賦予不同性別,是個出於直覺的決定。導演說,「不知道為什麼,感覺憤怒就是非常陽剛(masculine),悲傷感覺更陰柔(feminine)1」。在《腦筋急轉彎1》中,樂樂、憂憂和厭厭都用著女性代名詞並由女生配音,外表打扮上也都符合刻板印象中的女性樣貌;另一方面,怒怒與驚驚則被賦予男性特質。在動畫第一集裡,擬人化的情緒角色被賦予了二元的性別氣質,並再現社會對性別的情緒規範。
回到《腦筋急轉彎》這部動畫電影,第一集的導演彼特.達克特(Pete Docter)曾在訪談中表示,萊莉腦中的情緒們之所以被賦予不同性別,是個出於直覺的決定。導演說,「不知道為什麼,感覺憤怒就是非常陽剛(masculine),悲傷感覺更陰柔(feminine)」。在《腦筋急轉彎1》中,樂樂、憂憂和厭厭都用著女性代名詞並由女生配音,外表打扮上也都符合刻板印象中的女性樣貌;另一方面,怒怒與驚驚則被賦予男性特質。在動畫第一集裡,擬人化的情緒角色被賦予了二元的性別氣質,並再現社會對性別的情緒規範。
然而,這個情況到《腦筋急轉彎2》時出現改變。動畫第二集以萊莉進入青春期為故事核心,隨著年齡增長,萊莉腦中的情緒角色也變得更加豐富,其中兩位新成員「阿焦」和「阿廢」雖然是用女性代名詞稱呼,但在外型設計與配音方面,都展現出超出二元性別分類的氣質:阿焦綁著無法帶入性別刻板印象的沖天炮髮型,身穿醒目的橘色厚毛衣、棕色寬褲與樂福鞋,搭配瑪雅.霍克(Maya Hawke)低沉帶著磁性的聲音。同時,阿廢的深藍色褲裝,搭配阿黛爾.艾薩柯普洛斯(Adèle Exarchopoulos)帶著法國腔的低沉慵懶的配音,都讓觀眾除了透過人稱代名詞,難以在第一時間憑刻板印象推斷出角色的性別。
雖然迪士尼並沒有證實,但各種跡象都讓影迷開始在角色身上看見酷兒與非二元性別的身影2。而在打破情緒的性別藩籬後,許多觀眾也在社群網路上分享,自己開始能更輕易地共感這些角色,進而擁抱內心獨一無二的情緒。
▋打破性別枷鎖 讓情緒自由
如同《腦筋急轉彎》所欲傳達的,每個情緒都重要,但當性別刻板印象限制情緒表達,使我們必須抑制感受時,會令人心力交瘁。耶魯大學教授馬克.布雷克特(Marc Brackett)在著作《讓情緒自由》中指出,抑制真實感受、表現出與真實不同甚至對比的情緒,這種「表層演出」(surface acting)會導致倦怠,甚至增加焦慮和憂鬱。相反地,大量研究證明真誠的情緒表達對生理和心理均有益處。因此,打破情緒的性別刻板印象,並培養更具彈性的情緒素養(emotional intelligence),能幫助我們更自由表達真實感受,進而善用情緒的力量,創造一個更健康、更包容、更具創造力的社會。
透過教育,我們有機會一點一滴的讓情緒自由,而「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SEL)是方法之一。社會情緒學習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所提出的教育框架,幫助學生理解並管理情緒,並發展建立積極的人際關係與負責任決策所需的技能。根據美國「課業、社交與情緒學習組織」(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CASEL)所定義,社會情緒學習的五大面向,分別為自我意識(覺察)、自我管理、社會覺察(社交能力)、關係技巧(情感識別),以及負責的決策。這些能力不僅能幫助建立良好的情緒技能,同時也有助於促進性別平等。當學生培養起同理心,並建立起對不同身份認同的敏感度,能更不帶偏見的欣賞多元性別氣質;對於 LGBT+ 學生而言,社會情緒學習也能幫助處理面對認同時的焦慮。
美國大學測驗(ACT)委員會的研究員指出,社會情緒學習幫助建立同理並擁抱差異,欣賞每個人的獨一無二,而這樣的支持對於 LGBT+ 學生而言非常重要。在具體落實方面,美國奧克蘭聯合學區(Oakland Unified School District, OUSD)在課程設計中,將社會情緒學習融入許多不同教學主題內,其中在與平等主題的課程結合上,將社會情緒學習的五大能力延伸為五大平等主題,例如將自我覺察延伸到自我認同,帶領學生從種族、性別、社經地位等多層次思考自我認同。
透過皮克斯動畫電影《腦筋急轉彎》,觀眾可以看見原本沒有性別之分的情緒,受到社會與文化形塑,被賦予了不同的性別想像,而動畫第二集則能發現,若打破動畫角色的性別情緒表達差異,觀眾也更能同理、共感片中的豐富情緒角色。期盼能持續透過教育,打破性別枷鎖讓情緒自由,建構一個更加多元包容的社會。
1Felt, K. ,2024,Pixar boss reveals why inside out’s emotions are different genders. The Direct. https://thedirect.com/article/riley-emotions-different-genders-inside-out-2
2Odom, D. K., & Lealos, S. S. ,2024, Inside out 2 supports a popular riley theory (that Disney will likely never confirm). ScreenRant. https://screenrant.com/inside-out-2-trailer-riley-emotions-nonbinary-theory/
(撰文/佳臻 編輯/Ingrid、鴻軒 引言撰文/RC、泰泰 引言編輯/大嬸、漢漢 圖片設計/Bo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