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 屆

臺灣同志遊行

2025/10/25(六)

1125 論壇側寫:展現問題交織性,打開偏見與歧視的結

1125 論壇側寫:展現問題交織性,打開偏見與歧視的結

今天是「國際不再恐同日」的第34個年頭,但偏見與歧視,真的離我們遠去了嗎?

儘管「尊重、包容、友善」大家朗朗上口,平權意識看似抬頭,但日常生活中的歧視,其實並沒有消失。2023驕傲月系列論壇第二場以《當代的歧視與困境——性別與族群的多元可能性》為題,邀請彩虹公民們一起破解「歧視障眼法」。

來自NGO、社工與媒體不同領域的三位講者,分別聚焦LGBT+、原住民及移民/工,一同討論臺灣當代的歧視,與各個群體的困境。

在學在職的LGBT+群體,仍是面對不友善的制度與被出櫃的壓力;在部落或城市長大的原住民族,依然受到殖民歷史跨時代的壓迫與身份交織的衝突;從他鄉落脚臺灣的新住民與移工,仍舊活在異樣的眼光與不合理的待遇中。

時間:2023年11月25日(六)18:30-20:30

主題:當代的歧視與困境——性別與族群的多元可能性

與談人:

  • 彭治鏐|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副秘書長

  • Ciwang Teyra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 蔡崇隆|紀錄片《九槍》導演

主持人:

  • 管中祥|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地點:萊客共享空間北車館 801 室


為了呼應今(2023)年臺灣同志遊行主題:與多元同行,臺灣彩虹公民行動協會在遊行結束後,以LGBT+、原住民、移民/工三個群體為論壇主題,邀請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管中祥教授擔任主持人,與談講者分別為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副秘書長彭治鏐(夜盲)、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Ciwang Teyra 和紀錄片《九槍》導演蔡崇隆一同討論臺灣當代的歧視,以及各個群體的困境。

同婚法制化,敵意依舊存

夜盲從熱線調查的資料出發,指出同婚通過後LGBT+社群會在生活中遇到哪些歧視和敵意。夜盲表示,社會的確有在進步,但隱微的敵意依然留在明面的制度之中,密切的影響著LGBT+社群。夜盲以校園為例,許多學生在學校裡會開始嘗試關注同志議題,然而當他們在學校作業以及一些活動上想嘗試做一些跟LGBT+社群有關的事情時,卻會被學校規定禁止。調查中也發現,校規對不同性傾向的限制也會有所差異,相較於異性學生之間的密切互動,許多學校會懲處同性學生之間的親密行為。

除了要顧慮制度帶來的不友善外,校園生活中也會遇到隱微歧視或刻板印象的套用。夜盲分享一位 A 同學的故事,當這位 A 同學尚在摸索自己是不是同志的時候,隔壁的女同學說:「你是 Gay 吧?不要否認,你就是 Gay!」從這個經驗會發現,女同學已有性別氣質的概念,但面對仍在摸索自己認同的A同學時,就直接套上同性戀的標籤。儘管並未帶有惡意,但對於A同學而言,卻要背負被迫出櫃的壓力,以及停止對自己身分認同探索的可能性。

當我們將目光轉向職場,在熱線的調查中,大約有將近四成勞工,曾有因性別氣質、裝扮、性傾向而遭到不平等對待的經驗;不過從行政院性別平等處的申訴統計來看,卻只有一案。這反應出,就算有性別平等制度的保障措施,但申訴涉及自己的身份揭露,往往令當事人卻步。

隱微歧視及殖民歷史,當代原住民的多重交織

Ciwang 老師則在開頭立刻回應本次講題,提供「刻板印象」、「偏見」、「歧視」及「隱微歧視」四個名詞的定義。「刻板印象」是對於一個群體,我們可能會有一些既定的正面或負面印象,印象可能來自教育、媒體或自身經驗,一旦我們發自內心地認同了這個刻板印象,那便成為「偏見」。更進一步,如果我們把偏見實際展現出來,或者是在制度設計上、政策制定上納入這些偏見,這些包含偏見的行為就是「歧視」。

為何要將「隱微歧視」特別從歧視之中區別出來?Ciwang 老師指出,「隱微歧視」想強調我們很多時候沒有察覺到自己帶著歧視的觀點。常發生在跟不同群體互動的時候,以為自己沒有惡意,導致沒有覺察到自己的言行背後是帶著歧視。Ciwang 老師以所任教的臺大原住民學生的經驗為例,在求職的過程中,這位臺大的原住民同學拿自己履歷給面試委員,委員看了之後說:「哇!你是原住民欸!從臺大畢業很不簡單耶!」這番話使得同學的心情很複雜,其實面試委員的話語背後,隱藏著原住民能力不足的印象。

而其他有關於原住民族的印象,諸如愛唱歌、講族語、了解自身文化、常住部落等,對當代的原住民青年來說,感受很複雜,這也凸顯出身份的交織性。因為成長的經驗非常的多樣,有人在都市長大、有人在部落長大,或是成長過程有重回或離開部落,所以當社會大眾不斷地去強調原住民要會講族語、懂原住民族文化,甚至應該要住在部落才叫原住民的時候,反而會讓當代的很多原住民的青年在自我認同上遇到困難,覺得自己不符合這些標籤,是不是不夠格作為原住民。

另外一重的交織性在於殖民歷史的跨世代壓迫經驗。當原住民族上一代的很多創傷還沒有機會得到療癒時,卻一直聽到「很羨慕你是原住民」的時候,許多族人會感覺受壓迫的處境,以及過去歷史的種種不正義,這些事情好像是被忽視的。此外,原住民青年自己的性別認同、部落的宗教信仰皆是「交織性」的其中一個結,Ciwang 老師說,若年輕族人的生長家庭信仰是基督教,他有沒有勇氣跟教友說自己的生命故事?又或者當他跟家人出櫃的時候,他的家人要如何面對教會裡的人?

Ciwang 老師最後談到有關歧視跟隱微歧視的國內外研究結果,研究指出歧視會造成身心健康的傷害,包含心血管疾病、高血壓、憂鬱症等,也是物質濫用的影響因素之一。歧視及隱微歧視不單是影響個體的情緒,也實實在在的作用在身體上。

移民之島臺灣,以同理心挑戰新移民移工偏見

《九槍》的崇隆導演則是從媒體的角度,與現場聽眾分享媒體是如何呈現移工及移民。崇隆導演以臺中市政府表揚的模範外籍看護 Lika 的心聲為引,點出在臺移工的工作現況。在臺灣擔任看護的外籍移工約有24萬人,工作時間非常長,與僱主關係較好的看護,可能可以一個月休個一兩天,然而多數的看護僅幾個月休息一次,甚至一年可能只休個位數的假日。2018年,外籍看護抽出寶貴的假日上街訴求週休24小時,卻被勞動部以週日休假為由拒絕受理陳情書,相當諷刺。

而負責製造業及營造業的移工,在臺灣也有近45萬人。這些負責創造臺灣經濟發展的基礎力量,工作時數也往往超過勞動基準法的規範。這些移工的護照或居留證通常由僱主或仲介保管,也無法自由轉換工作,若想要更換工作,也會需要付出一筆轉工費給仲介。

在工作環境不佳,以及無法自由轉換的限制上,衍生出媒體報導中的「逃逸移工」、「非法移工」。崇隆導演指出,這些用語都不是一個正確的說法,這群「失聯移工」因為他們離開了原來的工作,所以工作合約失效無法繼續以工作簽證待在臺灣。當他們如果被逮捕的話,是要被遣送、罰鍰。但在媒體中,我們常看到原為行政犯的移工,被臺灣警方以刑事罪犯的規格逮捕。

媒體不單單呈現了失聯移工被刑事罪犯化的處境,也建構了東南亞移工的形象,比如愛逃跑、搶走臺灣人工作等負面描述。而東南亞跨國婚姻的新移民,也受到相同的對待。報導中常將外籍新娘稱為假結婚、真賣淫,新移民第二代也因為需要花費較多力氣融入臺灣文化,反被評價為降低人口素質。崇隆導演表示,歷史上看來,臺灣是一個「移民之島」,除原住民外的族群皆是陸續移民到臺灣,若大家都同為移民,應該互相同理彼此。這也是崇隆導演拍攝紀錄片的影像企圖:「當我們同理移工也是人,才有辦法再談其他。」

從共同困境與身分交織,看見偏見與歧視

本次與談來賓所講述的三個群體,都在社會中面臨不同形式的歧視和偏見。無論三個群體權益推動時間的長短,從歷時性的角度檢視這三個相異的族群所面對的人權問題,可以觀察到在現今這個時間點,三個群體面臨問題的相似之處。LGBT+社群、原住民族群和移民/移工在各方面被邊緣化,爭取權益的聲音和遭受不友善的經驗常被主流社會忽視,甚至在政策制定和公共議題上也往往難以被充分考慮。這三個群體中的個人,也可能有著多重身份的交織,如原住民可能同時是LGBT+社群的一員,或者移工可能面臨著性別歧視。這種身份的交織增加了各個群體面對問題的挑戰,也增加議題處理上的複雜程度。

這三個議題展現出當代社會中不同群體的共同挑戰,這些挑戰都圍繞著對平權、尊重及包容的追求。我們期望透過理解和關注這些相同性,發展出更友善、多元的社會關係。


(撰文/RC 編輯/鴻軒、米粒大嬸 攝影/Apple 引言撰文/Anne 引言編輯/RC、米粒大嬸)

1105論壇側記:只要我們繼續談論,女同志就不會消失!

1105論壇側記:只要我們繼續談論,女同志就不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