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屆臺灣同志遊行

2024/10/26(六)

假友善、真消費?從馬來西亞音樂節男男熱吻事件,再思多元友善

假友善、真消費?從馬來西亞音樂節男男熱吻事件,再思多元友善

搖滾巨星站在聚光燈下批評當地政府的陳舊迂腐,高喊著愛和平權,為什麼他反抗威權的精神非但未獲得讚揚,反而招致大量的批評?

性別平權與多元共融價值需要支持與提倡,但如果忽略了歷史文化、社會氛圍等脈絡,也欠缺了對地方上性多樣(LGBT+)社群需求的考量,只依照自己的想像來傳遞「多元價值」,這樣的行動依然會成為性多樣(LGBT+)社群的助力嗎?還是反過來帶來傷害?關心多元價值的我們,又該如何看待這類的行動?

讓我們透過遊行主題系列文章最終彈〈假友善、真消費?從馬來西亞音樂節男男熱吻事件,再思多元友善〉,將麥克風重新還給馬來西亞性別平權運動團體,聽聽他們對於此事件的真實想法,以及了解族群、宗教、社會文化對他們的影響。希望能讓大家理解,在疾呼漂亮口號之前,不妨先靜心下來了解對方真實需求與處境,以脈絡化的討論與思考幫助我們探索更符合多元精神的道路。

試著想像以下情境——有一個樂團到國外參加音樂節,演出到一半時,主唱對著臺下的樂迷朋友說:「我犯了個錯誤……我決定參與表演時,沒有好好做功課,不瞭解你們國家的法律竟然是反同的!邀請我們來一個由國家來決定你可以跟誰上床的地方,我不知道這該死的重點是什麽。你們的政府是該死的OO!」

搖晃著手中酒瓶的主唱神情激動,接著為了抗議這個國家該死的反同法律,他走向貝斯手,緊擁對方,來了一段纏綿的男男熱吻。不久後,他們就接獲當局通知,被迫中斷演出。原本為時三天的音樂節,也因為這段突如其來的插曲,啪!沒了。

驚動國家機器、引發世界熱議的那一吻,你怎麽看?

大家也許都猜到這是怎麽一回事了。沒錯,這就是英國樂團 The 1975 在今(2023)年七月到馬來西亞開唱時,主場 Matty Healy 一吻驚人的事件。得知這一場鬧得國際皆知的風波時,你第一時間的想法是什麽呢?你會不會覺得:「哇!這個樂團太猛了,敢直接公開炮轟政府的反同立場、為 LGBT+ 社群發聲,有 guts!」抑或是認為:「這樣做不妥吧,應該尊重不同國情,在這種場合挑釁並非成熟的表現……」。

作為一個認同性別平等理念、在臺灣旅居多年的馬來西亞人,看到事件報導的當下,筆者的直覺反應是:「天啊!馬來西亞惡名昭彰的反同法律和性別不友善的保守態度,又丟臉丟到外國去了!」尤其不久前,還發生了 Swatch 彩虹手錶被馬來西亞政府充公的事件(註一),真是令人感到無比汗顔又沮喪。我身邊不少在臺的同鄉們,也在社交媒體上轉發這則新聞,表達對馬來西亞政府處理手法的失望與感嘆。對於主唱的行動,内心還是覺得有公衆人士願意公開支持性多樣(LGBT+)社群,也是一件難得的事。

粉紅的切開來裡面會是什麽?

然而,當我進一步去瞭解,馬來西亞性別平權運動團體對這件事的立場時,我發現,事情沒有那麽單純。他們並沒有因為主唱支持同志的言論而高興——相反的,他們指出他這樣的行為舉止,只會讓馬來西亞性多樣(LGBT+)社群陷於更加艱難的處境,帶來的傷害遠大於幫助。

馬來西亞性別平權運動者張玉珊就在臉書發文批評樂團主唱的行為,只是一種「Pinkwashing」。什麽是 Pinkwashing? 這個詞有一個很傳神的中文翻譯,叫做粉飾太平的「粉飾」。在這之前還有所謂的 Greenwashing,指的是一些號稱綠色環保的企業組織,其實只經營表面功夫,而沒有進行實質環境友善的行動。

過去在納粹集中營中,粉紅三角形臂章是用以識別男同性戀囚犯的標志,後來成為同志平權運動的象徵符號。由此衍生,以粉紅作為同志代表色,而Pinkwashing(或稱為 Rainbow-washing)的意思就是個人或團體組織,只在口頭上宣稱對同志或性別友善,來證明自身多元開明的立場,但實際上可能打著彩虹旗幟、消費同志議題,來掩蓋其他有道德爭議的行為。

攤開 Matty Healy 本人過去的記錄,確實不甚光彩。他曾因發表過涉及種族歧視或厭女言論,身陷各種輿論紛爭中(註二),也因此被抨擊是藉著高調的行動,扮演「捍衛 LGBT +權益勇士」的角色,來轉移大眾對自身爭議的注意力,洗白個人形象。來自英國的樂團白人男主唱,來到東南亞的舞臺上,大力炮轟這個大不列顛帝國前殖民地的不文明法律,似乎彰顯一種「白人救世主情結」。但諷刺的是,所謂的反同法律(註三),其實正是他家鄉留下來的殖民產物。

我們要的多元,是怎麽樣的多元?

而男男接吻的戲碼也非第一遭。早在 2019 年於穆斯林國家杜拜演出時,Matty Healy 就親吻臺下男性歌迷並説「如果你是同志,我愛你,神也愛你」。這段過程被拍成影片在網上流傳,後來因擔心置片中男歌迷於險境才撤下影片。

表面上,Matty Healy 公開聲援同志,似乎是多元性別友善的盟友;但檢視他過去的言行,卻與多元平等的價值觀互相矛盾,難免有藉著同志議題洗刷罵名的嫌疑。即使不追究行為背後的意圖,在馬來西亞的歷史文化脈絡下,過於出格的言論行動,即使出自友善支持的立場,也可能成為被人利用操作的工具。

如長期關注馬來西亞性別運動的黃凱薈所言,以穆斯林為主的馬來西亞,宗教政治下的政黨競爭,常以「懲處同性戀」來彰顯伊斯蘭政治的正當性。政客對多元性別的立場,成為政黨拉攏選民的政治籌碼,這也是為什麽各樣歧視性的言論層出不窮,誰罵得更兇,誰就是更正統的伊斯蘭代言人。

Matty Healy 在表演結束後就可以搭飛機離開,但他的行為卻再次把馬來西亞在地的性多樣(LGBT+)社群推上風口浪尖。沒辦法離開這個國家的他們,很可能會面對國内更嚴重的壓迫。尤其當時迫近國内州議會選舉,馬來西亞扮裝皇后 Carmen Rose 及人權性別倡議者 Thilaga Sulathireh 接受 CNN 訪問時,不約而同認為此舉能讓政治人物借題發揮,透過反對多元性別的言論來獲得選票,加劇恐同的社會氛圍。

政府的保守打壓作風固然應該被批判,然而在馬來西亞,性多樣(LGBT+)社群的權益不單單只是只是人權問題。當我們在談多元時,不能只看到性別的多元,還有社會文化、宗教與族群等的多元。這使我們不得不反思,面對多元身分與價值交織的議題時,別急著選邊站,而是需要回到在地處境脈絡思考,因為你以為的友善可能不是友善,立意再良好也可能幫倒忙。

多元的多重挑戰中,發展不一樣的運動策略

也因為這樣的社會脈絡,馬來西亞的性別平權團體發展出和其他國家很不一樣的抗爭路線。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的周慧盈在訪談性別平權組織的研究中發現,面對政府的設限,運動者發展出多元的應對策略,如「偷渡式」的街頭遊行,規避政府所設下的「語言」與「活動形式」的界限等,並非成為臺面上的箭靶直接迎擊,而是在夾縫中生存和應對。

如同黃凱薈在評論中提醒,馬來西亞多元性別平權運動面對著多重挑戰,既不能忽視社會內部的多元族群與文化,及殖民遺緒,不可脫離本土脈絡、對目前國際主流的「政治正確」論述照單全收,對抗「恐同」的同時也得注意別落入「恐伊斯蘭」的位置。

這次的事件對筆者而言,帶來很多的省思。因為即使出身馬來西亞,也可能因為久居在臺灣,失去對原本故鄉脈絡處境的敏感度,掉進「進步文明」與「保守落後」二元思考框架中,做出偏頗的見解。不管是性別或任何的平權運動,都不可以去脈絡化而行,需要不斷反省甚至修正自身立場,回到在地的時空脈絡,才能更多理解所關懷的議題與對象,探索出合適的行動策略。不僅與性別多元同行,還要努力跟族群、宗教、社會文化等的多元同行。

注釋

  1. 今年五月,馬來西亞内政部援引 1984 年出版及印刷法令,以「帶有 LGBT含義」為由,扣押了 Swatch 品牌的多支手錶。星洲日報,2023/5/23。參見 https://www.sinchew.com.my/20230523/%e5%a4%a7%e9%a9%acswatch%ef%bc%9a%e5%bd%a9%e8%99%b9%e6%89%8b%e8%a1%a8%e6%9c%89lgbt%e5%ad%97%e7%9c%bc-164%e5%8f%aa%e8%a1%a8%e8%a2%ab%e5%85%85%e5%85%ac/ 

  2. Matty Healy 因在 Podcast 上拿少數族裔饒舌女歌手的口音開玩笑而引起爭議;他也曾發表與泰勒絲交往,將有損男子氣概的言論。 NBC News, 2023/6/6. Matty Healy has angered fans way before those Ice Spice comments. 參見 https://www.nbcnews.com/news/matty-healy-1975-controversy-comments-ice-spice-rcna86858 

  3. 馬來西亞刑法仍保留英殖民時期留下來的性悖軌法,其中第377A條文明定口交和肛交屬違反自然性行為,可在第377B條文下被判處有期徒刑,也可被處以鞭刑。除此之外,伊斯蘭法中定罪男女同性戀與變裝行為的條文,進一步使同志和跨性別族群蒙受污名化。

參考資料

  1. CNN, 2023, ‘White savior complex’: Malaysia’s LGBTQ community slams The 1975’s Matty Healy’s onstage kiss. https://edition.cnn.com/2023/07/25/asia/matty-healy-the-1975-malaysia-lgbtq-intl-hnk/index.html 

  2. The Guardian, 2019, Singer in the 1975 defies UAE's anti-gay law by kissing man at concert. https://www.theguardian.com/music/2019/aug/15/singer-in-the-1975-defies-uaes-anti-gay-law-by-kissing-man-at-concert 

  3. 周慧盈,2023,《絕處逢生:馬來西亞LGBT+組織的困境與生存策略》。臺北: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9b9693 

  4. 張玉珊,2023。臉書貼文,7月22日。https://www.facebook.com/chong.ys.904/posts/pfbid02KAQsuhvkRNxRF3S2jCr35mw7Et5Vm1qyhydWuaatVRQS4FyasW2a32bpBKEn6t3hl 

  5. 湯明越,2023,〈寫在1975以後〉。臉書貼文,8月9日。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100000053748825/search/?q=1975 

  6. 黃凱薈,2023,〈解放大馬同志的「白人救世主」?為何The 1975惹怒馬來西亞LGBT〉。轉角國際,7月27日。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3/7325959 

(撰文/Anne 編輯/漢漢、米粒大嬸 引言撰文/育靜 引言編輯/Anne、鴻軒、米粒大嬸 圖片設計/張嫚容)

我與多元同行——我的認同,誰說的算?

我與多元同行——我的認同,誰說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