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屆臺灣同志遊行

2024/10/26(六)

我與多元同行——我的認同,誰說的算?

我與多元同行——我的認同,誰說的算?

我的認同,誰說的算?

這個社會上充滿標籤,用來分辨人群、區分異己。包括長久以來社會冠給男性陽剛,女性陰柔的標籤,而性多樣(LGBT+)社群中,也有出現較為陽剛及較為陰柔的分類。交友軟體上常見的「拒T」、「拒C」字樣,不僅是帶著歧視,更是凸顯了不同標籤中的刻板印象。

「你是0嗎」、「你是婆嗎?」這些看似無傷大雅的問題,對有些人來說其實很困擾,為什麼要將自己貼上一個標籤才能認識其他人?為什麼我們一定要符合某個標籤?

雖然有些人的確是依靠標籤才找到自己的定位,有些人卻是被標籤所框架住。但這就是每個人的生命經驗和選擇。尋找自我認同的路漫漫,甚至可能是流動的,不用急著把自己/他人定義成誰,認同沒有貴賤,沒有誰複製了誰,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讓我們透過遊行主題系列文章第五彈〈我與多元同行——我的認同,誰說的算?〉,來看筆者分享自己如何從經歷內心矛盾與衝突,到最後擁抱自我認同,找到自己喜歡的樣子,與多元同行。

我記得幼年對於性別有一點認知開始,我就討厭任何跟女生有連結的事。我喜歡戰鬥陀螺勝過芭比娃娃。我 5 歲的時候在許願池前面,許下希望隔天起床可以變成男生的願望。我在國小三年級後就再也不穿裙子,大多穿著運動服裝。高年級的時候,班上開始傳出哪個男生喜歡哪個女生,某個女生暗戀某個男生。後來升上國中,男女的界線更加明顯,像我這樣站在中間的就很容易引來好奇,很多同學問我是不是喜歡女生,也有女生會說:「如果你是男生,我就跟你在一起了」。這些問題我從沒正面回答,因為當時沒有喜歡過任何人的我,真的不知道自己的性傾向,但隨著大家的詢問,也讓我越來越有壓力,好像我一定要歸類自己。

國中時幾乎每個班上都有中性的女生,我每次經過他們身邊都會忍不住多看一眼,像是找到同類一樣。有天,隔壁班的中性女生跑來跟我說:「像我們這樣的都是 T 喔」,把手搭在我肩上,我像是經過了某種入會儀式,進到了 T 的世界。從此我更認真觀察別班的T的言行舉止,結果發現 T 好像就是要變得很像男生,於是我開始抓頭髮、穿垮褲、走路大搖大擺的和開始學跳街舞。到國三的時候,我才喜歡上第一個女生。

許多 T 都經歷過一段模仿和與男性競爭的時期,擔心被別人說「不夠 MAN」或是「太娘」。我身邊的 T 也會稱兄道弟,教導我怎樣才會受女生歡迎,像是要表現得很紳士,幫女生拿重物、走路要走外側、晚上護送女生回家、不可以讓女生買單……。在情感和性方面,T 也要扮演很主動積極的角色。儘管我當時很努力學習,但還是感到很辛苦。因為我雖然喜歡中性的打扮,但我的本質還是有一部分是陰柔的,不想永遠都那麼好強,有時候也很軟弱無助。在感情方面,我更是害羞又被動,在喜歡的人面前會腦筋空白,根本沒有主動追人的本錢。這就是十幾歲的我,對於 T 的了解,以及內心的矛盾衝突。

升上大學後,我加入了女同志社團,認識了各式各樣的人,打破我對女同志的想像。「原來 T 講話可以小小聲」、「原來有長頭髮的 T」、「原來兩個長頭髮的也可以在一起」,我的內心不斷浮現驚嘆號。回想當年發現喜歡女生的時候,身邊的人都會告訴我:「你是 T」,應該去找個喜歡 T 的婆在一起。直到這幾年女同志圈出現了「不分」,甚至有人說自我認同是 T 婆的人很落伍,複製了異性戀模式。後來還出現了「不分偏 T」、「不分偏婆」(很像在買刈包綜合偏肥、綜合偏瘦一樣),讓我重新思索關於「認同」。後來,我交了人生第一個女朋友,交往一陣子後,她跟我說:「你不用刻意表現得像男生,我喜歡你是因為你是女生」。下一個女友告訴我:「我喜歡的是 T,如果你真的是男生我就不喜歡了」。她們撼動了我,我不再需要總是表現得很陽剛,或是跟異性戀男性競爭,我可以穿上粉紅色衣服,我可以表達哀傷。在關係裡,我們沒有因為角色而決定我們做的事情,力氣大的搬重物,一起做家事,輪流走在馬路外側,吃飯買東西都平分金額。我們的相處是很平等的,沒有人因為自我認同而被迫要做事情。這讓我有種解放的感覺,我可以自在地在性別光譜上遊走,時而偏向陽剛,時而陰柔。

因為過去的我很想變成男生、不喜歡自己的生理性別,所以我曾經想過,自己是不是跨性別。但後來我明白那是因為我喜歡的東西恰巧都符合主流社會對男孩的期待,當時的我如果知道女生也可以玩遙控車或是積木,也可以不穿裙子,我就不會想當男生了。我享受別人稱讚我很帥,也欣賞自己的陰性特質,不會排斥自己的第二性徵,也很喜歡在親密關係中的自己很真實的樣子。

直到今日有些人依然覺得 T 要很鐵很像男生;有些人不想在關係裡劃分性別角色。這就是每個人的生命經驗和選擇,認同沒有貴賤,沒有誰複製了誰,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要急著幫別人貼標籤。近年交友網站出現「拒 T」的 hashtag,除了對 T 有著刻板印象,還排擠特定性別氣質的對象,社群內的(微)歧視讓人不勝唏噓。當我們期待異性戀能尊重包容多元時,別忘了也要擁抱身旁的人!


(撰文/詹庭琪 編輯/漢漢 引言撰文/Jessie 引言編輯/Anne、戴佑勳、米粒大嬸 圖片設計/張嫚容)

假友善、真消費?從馬來西亞音樂節男男熱吻事件,再思多元友善

假友善、真消費?從馬來西亞音樂節男男熱吻事件,再思多元友善

「自我物化」的指控意識為何? 以解放為名的另一場女性身體主權爭奪戰

「自我物化」的指控意識為何? 以解放為名的另一場女性身體主權爭奪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