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屆臺灣同志遊行

2024/10/26(六)

2023年,為什麼我們繼續談多元?

2023年,為什麼我們繼續談多元?

為什麼2023年了,我們還要談多元?

法律制度修改的進程、各類議題的討論與性多樣社群的現身,多元價值似乎越來越隨處可見。然而多元的表面下,日常生活中的敵意與歧視還在上演:可能是一陣夾帶輕蔑的嘖聲、一則複製性別偏見的梗圖,又或是另一個强化刻板印象的玩笑話。

我們可以為性別平權道路上的成就喝彩歡呼,但更不能鬆懈輕忽,因為反對多元友善的勢力很可能會趁虛而入。

遊行踏入第二十一年,是時候反思:性別多元以外,有沒有人被遺忘在身後?實踐「多元」的未竟之事是什麽?

讓我們透過遊行主題系列文章第一彈〈2023年,為什麼我們繼續談多元?〉,一起爬梳探究臺灣,乃至全球平權運動面對的挑戰與威脅,共同思考如何採取行動,守護得來不易的彩虹。

近一年來,臺灣在同性婚姻上承認跨國籍同婚、並通過同性婚姻可以共同收養子女的修正案,在平權的路上持續邁步向前。與此同時,平權路上仍有許多議題不斷發酵。年中發生的#MeToo運動從政治圈不斷擴大到各行各業,吹哨者鼓起勇氣一一揭露;網紅點出 PUA (Pick Up Artist) 產業建立性別二元對立的框架,主張男性應提升自我、反抗女性本位主義 (Gynocentrism) ,甚者鼓勵以厭女的邏輯實踐「男性專屬的兩性關係」;用笑話包裝歧視,藉以反抗教條式的多元文化教育。這些現象凸顯出「多元化」的概念雖然是老生常談,實際上並未能在臺灣社會中落實。

在臺灣,常常將「多元化」與「多元文化」兩個詞混合使用,形成意義邊界上的模糊地帶,基本上「多元化」的實際代表的意義,可以視爲「多元文化」。1990年代開始,臺灣面對全球化的浪潮,積極學習美國的多元文化教育框架,將多元文化主題納入義務教育中,其中也包含性別議題,性別教育(時稱兩性教育)也因此被含納在其多元文化之中。近三十年以來,多元文化教育中性別議題的名稱從「兩性教育」、「性別教育」到「多元性別教育」,見證性別平權運動的變遷。

如今臺灣性別平權運動面對的挑戰,也是世界各國平權運動正在面對中的問題。種種的張力從社群內部到大環境,交織在社會文化、經濟、政治及科技各個層面上。從社會文化的面向切入,Laura Belmonte 在 2020 年出版的《國際 LGBT 平權運動:一段歷史》中承認,由於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等多元群體的相關紀錄、文獻十分稀少,書中大部分的內容都聚焦在男同性戀上。這種多元群體排除的現象暗示性多樣社群實踐「多元」的未竟之處。

回到大環境,在經濟層面上,以世界銀行爲首的全球金融機構在新自由主義 (neoliberalism) 的架構下建立了新的性別關係,將市場效率以及女性賦權結合,就業市場上更多的女性投入就業有助於解放傳統的性別關係,而更好的性別關係則有助於市場更有效地分配勞力資源。而一個國家中的 LGBT 權利,則成爲新的指標,提供世界銀行、國際貨幣組織判斷國家的發展水準框架(即已開發、開發中國家)。經濟的驅動力將人的價值與生產力劃上等號,進一步排除殘疾、失業人士、老年人,而這股驅動力也要維持市場的穩定,會將性多樣 (LGBT+) 社群收編進資本的架構之中,直接削弱了在地性多樣 (LGBT+) 社群的異議能力。

全球的大環境上基於網路及衍生技術的基礎,右翼民粹主義 (right-wing populist)、仇外情結 (xenophobic)、煽動性的保守主義 (conservatism)正在集結,形成一個多元化的全球聯盟,運用反性別運動 (Anti-gender movement)在政治、經濟、媒體與教育等各個層面否定性別平等。實際運作中,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利用反性別運動的保守傳統家庭觀,來爭取基督教保守派的支持。而反性別運動也利用右翼民粹主義的反體制和民族主義論述來反對性別平等政策。這種全球性質的聯盟,從2010年迄今漸漸將女性、性多樣 (LGBT+) 社群打回劣勢,比如右翼民粹主義和反性別運動都要求女性應擔負傳統母職、宣稱性多樣社群的支持者是境外勢力企圖干涉國內事務。而隨著這兩種運動影響力的擴大,它們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已從全球觸及台灣。

民粹主義者也會強調陽剛男性氣質在經濟成功中的合理性,而對於男性的失敗,則將焦點轉向異己(如移民/工、LGBT+社群),引發仇外情結來排斥不同群體和不同文化。最終,達成保守主義者的理想:削弱女性的能動性、降低性別的多樣性及禁止公開地表達性傾向。藉由反轉壓迫者的視角,這股反動力量將自己視爲已覺醒的受害者,並運用排除異己的手段解決問題。這也說明了這股力量何以吸納充斥著厭女文化的 PUA 社群。

平權運動的持續發展必須面對這一波全球性的挑戰,反對平權的力量已經運用政治與經濟的手段整合,開闢不同議題戰場,平權運動者終將得重拾多元的概念,藉著多元化的視角在議題不斷交織的論述環境中有所突破。建立多元化視角的過程,不會僅冀望在課本中宣誓性的提倡多元文化,而是有意識的深入多元群體,點明不同群體的困境,在理解之後行動,在行動之後改變。


參考資料

Graff, A., Kapur, R., & Walters, S. D. (2019). Introduction: Gender and the Rise of the Global Right. Signs: Journal of Women in Culture and Society, 44(3), 541–560. https://doi.org/10/gjhgb2

Kirmayer, L. J. (2019). The Politics of Diversity: Pluralism, Multiculturalism and Mental Health. Transcultural Psychiatry, 56(6), 1119–1138. https://doi.org/10/ghgvvj

KOUROU, N. S. (2020). RIGHT-WING POPULISM AND ANTI-GENDER MOVEMENTS: Global Political Trends Center (GPoT); JSTOR. http://www.jstor.org/stable/resrep25189

Rao, R. (2015). Global homocapitalism. Radical Philosophy, 194. https://www.radicalphilosophy.com/article/global-homocapitalism

Sahgal, K. N. (2021, September 29). Book Review: The International LGBT Rights Movement: A History by Laura A. Belmonte. LSE Review of Books. https://blogs.lse.ac.uk/lsereviewofbooks/2021/09/29/book-review-the-international-lgbt-rights-movement-a-history-by-laura-a-belmonte/

曾霈榆. (2023, May 28).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419集|開個玩笑不行嗎?玩笑可以成為歧視的藉口?.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https://www.civilmedia.tw/archives/118763

李淑菁. (2017). 想像與形構:臺灣多元文化教育發展之論述分析. 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 17(2), 1–44.

賴宜欣. (2023, May 24). 【同婚合法 4 週年】跨國同婚、共同收養有重大突破,日韓也出現合法曙光?. 換日線 Crossing. 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7684

(撰文/RC 編輯/詹庭琪、米粒大嬸 引言撰文/Anne 引言編輯/Anne、鴻軒、戴佑勳 圖片設計/張嫚容)

從美國最高法院判決看性別運動的挑戰與因應

從美國最高法院判決看性別運動的挑戰與因應